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体会 > 心得体会

培训心得体会

时间:2024-08-12 12:06:49
培训心得体会【热】

培训心得体会【热】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培训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培训心得体会1

20xx年1月5日至14日,中专全体教师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中德职业教育集团培训班。这次培训既充实又紧张,课堂内容丰富。

本次培训主要有以下几项内容: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介绍、职业能力、教学法、行动为导向方法、课程开发等。通过十天的学习和交流,使我对这些内容有了更深刻、更直观的认识,对行动导向教学法、课程开发以及我的教学理念都有了本质的提升。

同时,德国专家Uwe Heiber博士严谨的工作作风,幽默、风趣的谈吐,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十天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感觉很累,可是收获也很大,我在培训心得的纸上写下了“累并快乐着”。下面我将自己在这次培训中得到的一些收获与启示表述如下:

一、收获

(一)培训形式新颖,提升了“学生”的能力

以前听取的报告讲理念、讲概念的东西比较多,而这次培训比较直观,德国专家系统、深入浅出的讲解,耐心细致的解答及悉心指导,使我们体验了原汁原味的德国教师的上课风格。Uwe Heiber博士不是单纯的进行教学法的语言传授,而是通过完成一个个的具体任务带领学员亲自体验,让学员在课堂上行动起来,在培训的几天里,我们就是“学生”,很多课都要在团队的条件下完成工作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这些“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这种做法,充分发挥了大家的主动性和团队协作性。

(二)充分理解了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真谛

这次培训,Uwe Heiber博士的精讲,大家的积极参与,特别是行动导向教学法给我们的心灵带来很大的震撼。行动导向教学法正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思考,最大限度的掌握理论和实践技能。

其中它的理论模型是六步:信息——计划——决策——实施——检验——评估。其实可以将其归纳成三步:即事前(计划)——事中(实施)——事后(评估)。而我们目前的教学主要缺少的是第一步:计划,当学生养成事前做计划的习惯和能力后,那么对他职业能力的养成有很大的决定作用,而其中的职业能力

已经不再是我们所说的专业能力和技能,而是将其与企业的用人标准与学生个人将来的长远发展融合进去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具体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性能力,而想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就需要老师认真设计这样的情境,将实际化的企业的模拟或真实案例搬到课堂上,并在其中融入冲突等元素,让学生实现跨界的能力及知识的学习。我们清楚的看到,行动导向教学法真正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突显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引导、师生互动,以学生为核心。可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又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造力、独立性和团队精神,符合“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念。

但是这个办法对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他在课前精心地设计这个学习情境,并用在情境进行的过程中,他能够掌控整个教学过程,并且多种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灵活运用,同时将如何引导、启发学生去制作解决遇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这是一个老师在不断地摸索过程中才能做到的。还有在整个教学过程及情境的'设计中要融入冲突等元素,不断设置障碍,让学生从而获得社会能力及个性能力。另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被调动起来?需要情境的设计思路、趣味性等达到很高的标准。

(三)对于课程开发有了一个根本的全新的认识

课程开发是通过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个学科(或多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做好课程开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是一项系统综合的工程。

通过这次学习,我对课程开发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课程开发的过程是将工作过程导向有效融入专业教学。做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针对专业主要工作岗位进行企业调研。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划分行动领域,将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对应。确定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引入现场实际项目,由难到易、由繁到简设计教学情境。学习过程要融入社会能力、个性能力和方法能力等的培养。

二、启示

经过这次培训,我获得了诸多的启示,对如何组织好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与想法。

(一)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赞赏的眼神是老师调动课堂气氛的关键

在培训中Uwe Heiber博士经常会让我们发表意见和看法,习惯了做学生的“听”,总是心情忐忑怕说得不好,事实证明担心是多余的,这些“老学生”越来越积

极主动,心情越来越放松,因为Uwe Heiber博士从来都是用一种赞赏的眼神,鼓励的语言来对各小组的作业进行分析点评,从来不批评。这种老师对学生劳动成果的尊重带给我们很大的动力,让我们竭尽全力完成每一次任务。由此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教师在课堂上,一定不能打消学生的积极性,无论学生的成果如何,都要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课后指出不足和改进的方面,这样学生很容易接受,同时也达到了教师教学的目的。

(二)教学方法需灵活多样、教学内容要精心设计

行动导向教学法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四种职业能力,它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老师讲解、学生独立学习、学生在小组内学习、学生作报告、学生展示工作成果、头脑风暴法、小组比赛法、外出参观、课堂作业等等。教学媒介也是,如PPT、发任务单等,运用这些教学方法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行动起来,使学生在行动中训练能力。

我们可以考虑将这些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某一个小环节,在某一个知识点上运用这些生动有趣的方法,即使浪费些时间,可是达到的效果会很显著的。另外可以在一些适当的内容上多让学生自己去计划、去参与,我想比每次都是老师告诉学生答案要来的生动多了。当然这需要老师去精心设计每一堂课。

(三)把课堂让给学生

为了体现教师的自身价值,为了使自己上的课受到学生的欢迎,我们不断地进行教学上的改革: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教学手段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考核方式采用多样性考核,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虽然改革后课堂效果有了一些改变,但总是不能杜绝学生上课睡觉、玩手机的这种现象。通过在培训期间的学习和反思,认识到根源在于老师没有把课堂让给学生,教师仍然在扮演着导演加演员的角色,老师总是以讲为主,学生也主要是被动的听,缺乏任务的驱动。这次培训,通过德国专家对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的运用,使得我们对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就是要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 ……此处隐藏16711个字……点,就是角的大小与两条边所画的长短无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贲老师在一次看电视机的时候想到了一个办法,利用电视的天线作了一个活动角,这样它即保留了原来活动角的功能,在天线一拉出来,推进去的过程中,能直观地使学生明白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度无关。在教二十年前的学生认识播种机的作业宽度时,贲老师想到了在黑板上演示的方法:在黑板上用粉笔涂了一大片,把这一大片被涂的黑板当作一块要播种的地,拿黑板擦当播种机,在黑板上擦出一个长方形,用粉笔把长方形描出来,并标明宽1.2米,长200米,怎么求播种机播种的面积,什么叫作业块,学生一看马上就明白了。一节课是否具有现代的理论,并不是由我们的教学媒来决定,而是由我们的教学理念来决定,不用课件照样可以上好公开课。课堂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研究解决学生的问题,让学生在他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学习为重心。一堂课不一定按照教师的教学设计完成教学任务,只要上课能够解决学生不理解的问题并使学生弄明白,这样的理论就是现代的理念。贲老师二十年前使的教学手段到今天来演示,仍然不过时。粉笔+黑板擦同样可以体现现代的教学理念——直观教学。用一筒卷纸,就可以形象地表示压路机的轮子,打开卷纸,同样可以表示圆柱体的表面,解决表面积问题??用这些简单而又实用的教具向学生出示,让学生觉得,数学其实很好玩,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学习数学就需要我们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万物。

文字是记忆的保险柜。写文章就是写教学时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在实践中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并延着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把发现和解决的过程用文字记录下来,便成为了文章。贲老师的第一篇文章就他在教学四年级数学时出现问题。十年以来,贲老师每天都坚持写教学反思。最初他在笔记本上记录,后来在笔记本电脑中写。20xx年他们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此岸与彼岸》。这本书写道:“从20xx年x月x日开始,我每一在上完课后就写。每次,或几十字或几百字或几千字,无论繁忙与悠闲、疲惫与轻松。这是我给自己布置的作业。”这本书是他对教学手记的凝炼与提升。这些文字是不折不扣真实记录与切肤之感。十多年来,他每天记录、思考,因此而成为名师。其实,我们每位老师都在反思着,更多的表现为行动中的反思,也许,行动后的反思,不是持续、系统,偶尔为之。我们常常缺失的是:反思,没有留下文字的痕迹。我们想过了就过了,时间长了就忘了。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作为老师,我们能够把教学后的`想法写出来并加以提炼,就会写出好文章了。

在探讨教师教学这么多年的书,你是越教越聪明还是越愚蠢这个问题上,贲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事例:“一个中师生经过层层招聘考试,被分配在一所学校里任教二十年的小学一年级数学,在参加学科骨干、学科带头人的评比笔试中,这位老师考的是一份小学六年级数学的试卷,拿到试卷后,作为一个中师毕业的他,发现有许多题都不会做。他发现经过二十年的一年级数学教学之后,六年级的数学题不会做,自己的知识已经发展到一年级的数学水平。”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生活缕见不鲜。我们的老师们有没有想过,上课之前,你所知道的和四十分钟之后学生所知道的常常是不是一个等号?从这个角度来看,是不是仅比学生知道的早四十分钟?在许多老师的身上,随着时间的积累,许多老师就变成了仅比学生早知道四十分钟。在探讨你做老师这么多年,你是越来越幸福还是越来越痛苦时问题。如:几个调皮的孩子在球场上玩得起劲,你看到了怎么办,你会大吼一声:“你怎么又玩了?你怎么不开始写作业?”那几个孩子在你的吆喝下,很不情愿地回到了教室,很不情愿地拿出了笔,拿出了作业本??你发现,孩子痛苦了,你幸福了。你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学生的痛苦之上。在探讨你对于教的这门学科,你是越来越有兴趣还是越来越乏味这个问题。贲老师说了这么一段话:“如果一位数学老师,你越来越乏味,那你的学生学习数学会有兴趣吗?”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教师工作非常辛苦、非常乏味。《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xx》指出:教师工作时间长、压力较大,据抽样调查,小学初中教师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2.4个小时,班主任周平均工作时间达到52.1个小时,90%的老师反映周六、周日还要备课、批改作业和家访等。工作压力过大直接影响老师身心健康,抽样调显示,反映睡眠质量较差和非常差的教师为21.5%;反映经常感到精神疲惫的为28.4%,其中城市为36.5%,高出农村12个百分点;教师经常因为一些小事而不能控制情绪的为13.4%,城市这一比例为17.7%。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中写道:日本老师的工作的时间是平均每周52课时。超过劳动省规定的标准12个小时,所以老师是非常繁忙的。但是,体现老师是教育专家的工作时间,如授课、课前准备,研究活动、课程建设等,却只占其中的一半,另外近一半的时间是浪费在各种各样的杂务上的。美国Thomas L.Good Jere E Brophy《透视课堂》中写道:对于一个典型的高中老师来说,每天要与125—175个学生打交道,晚上还得改作业,还要准备第二天的课,当然更不用说要处理家庭琐事和做钟点工了,教书是个没完没了的工作,只要你愿意,花的时间和精力再多也不会觉得多。??相比之下,我们中国的老师,尤其是我们农村教师,还是有一些空余时间的嘛!

贲老师给我们支了招:一、在辛苦中寻求工作的快乐。我们大多数的日常行为都是习惯反复而已,时间长了,习惯进入潜意识中,便成了秉性。习惯,有些是有益的,有些是无益的,甚至是有害的。将无益,有害的改为有益的,哪怕一个小小的改变,假以时日,必能受益无穷。否则,我们仍只会继续那种我们以往一点一滴积淀的旧的行为方式。他让我们反思教育生活,就是提醒自己不满足单调的、简单的、重复的生活,在试图改变的、重复的生活,在试图改变的过程穷尽创意生活的可能性,不断调整工作心态。我们不希望改变发生,而是给自己的工作生活添加创意,有了创意,我们辛苦,而不心苦。二、浮躁中保持心灵的宁静。记录课堂,反思言行,多一份理性,不随波逐流。用文字的形式研究自己的课堂教学,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的课堂教学,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和重建,以实现持续的“悄悄的革命”。贲老师坚持把他们每天的课堂记录下来,他有一天记录是这样记的:“今天,早上到校,首先帮英语李老师看早读,然后,帮语文李老师看操和晨会;第一节课,听课;第二节课,上课;第三节课,第四节课,评课,再帮另一位老师备课、说课;中午,吃饭、值班;下午,第一课,帮体育老师代课;下午第二课,听另一位老师上课,紧接着,安排本周六、日的东大活动。然后,评课、帮助备课,直至5点半,回家。课间,批改作业。”一天的忙碌下来,他用文字记录他的课堂,他觉得是幸福的,快乐的。用文字记录自己的实践,给日渐贫瘠的心灵以丰富、温暖的慰籍,给平淡无奇的日子以清新明丽的感动。我们要守着我们内心的那一片宁静,我们在浮躁的过程中千万不要糊涂。

反思教育生活,就是对自己每天在教育生活中说的、做的、想的点点滴滴,扪心自问:为何得意?为何失意?为何困惑?为何争议?反复琢磨:有效吗?合理吗?还可以更好吗?我将把贲老师当着学习的榜样,从今以后,我不保每天都写反思,但我保证我经常写反思,这是我本次学习最大的收获。

《培训心得体会【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