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反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

时间:2024-08-12 12:08:52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1

今天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以古人请客笑话导入,他请客失败原因在于什么?说话要讲艺术,说话方式有两种?有人知道吗?直言婉言。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和说话进言艺术有关的古文,也是篇比美的古文、能猜到是什么吗?《邹忌讽齐王纳谏》。

自读题目分析其特点,注意齐王一词,题目中有一组反义词请找出来并分析:讽谏古义今义。请同学回答《战国策》有关知识。出示目标。

自主学习环节采用的是自读体验式,先师范读课文,生解决字音停顿语气问题。再让学生自由诵读结合注解,理通文意,划出疑难字词,交流疑难。本文内容筒单易理解。

本段重点是抓住妻妾客三人的说话语气剖析,可惜的是学生对这三句话的语气把握总不到位。再经过多人品读后,终于有学生读出了妻的由衷赞美语气,妾的讨好勉强语气,客的尊重客气讨好语气。进而根据邹忌暮寝而私之的话体味到妻妾客赞美我,说谎原因。在于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朗读时,我在第一段结结尾处,加上了“故均说谎骗我也。”这是课堂随时加上的一句话。

有这推出课文第二段,宫妇左右私王大臣畏王境内人有求于王,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让学生判断写法,提示在《渔我所欲也》中学过,由推出,”类比”写法(以小见大)。为让学生体会,其妙处。我让学生用直言方式向齐王谏。这是课堂自己临时想到的问题,是课堂新生成问题。没想到学生回答的很不错:“威王你的官妇左右偏爱你,你的大臣畏惧你,全国人有求于你,你整日上当受骗,太愚蠢了。”这样说会有什么后果呢?

同学们兴奋大增,有人说伴君如伴虎定被杀头,被充军,有人说重打罚等。还有人将此写为:宫妇左右私王,大臣畏王,国人有求于王,王活于谎言之中,太可悲矣!

这样一对比就轻易地得出以小见大类比的好处委婉进谏便于接受。一节课下来,整体效果还不错。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2

历时半月的青年教师大比武已经落下帷幕,每位青年教师都是全力以赴,发挥自己最大的热情和才智积极参与。虽然历经教学设计、说课和讲课众多环节,比赛下来很是辛苦,但整个过程真的是对自己教学全方位的磨砺,从中学习、收获了不少。尤其是上完《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后,带来的感慨与思考也颇多。

在上这节课前,其实已经听过几位同伴和老师的公开课,都各具特色。但真正轮到自己上时,脑子里还是充满了问号。他们的设计是否适合我?又是否适合我的学生?照葫芦画瓢显然行不通。

于是我开始反复思考,结合文言文特点及学生和自身的实际,取长补短,决定以落实文言词语为基础,以朗读为手段,以理解标题为突破口,以比美的故事为聚焦点,通过四层次五环节来逐步实现教学的目标。对于比较难的文言文,采用“难文浅教”的设想,自己觉得还是比较行得通的。课上重点落实初中生应该掌握的几个知识点和能力点,不求面面俱到,只求学生学得实在。另外,在抓住文言文教学要求“实”的同时,又不失灵活的特点。即力求字词落实、理解扎实,和追求教学形式和方法的多样化。因此整个课堂气氛一扫文言文教学枯燥沉闷的氛围,显得轻松而活跃。

特别是第一节比美的故事和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描写精彩。我是通过朗读的方式让学生逐步理解感悟。首先学生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在小组合作中初步感知人物的心理和感情,然后再用为ppt画面配音这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再次品读人物。另外读的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同步落实文言词语,并及时归纳总结多以词、古今义词等知识点,帮助学生记忆。这个环节是整节课的高潮部分,学生的配音朗读既落实了字词的理解又把握了人物的心理,同时有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参与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从中我也领悟到,在文言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好读这一教学手段,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每一目标每个环节中读的形式与作用都需要有目的地进行设计,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的放矢。比如:初读课文意在疏通文字,小组合作读是初步思考感悟人物,分角色读是深入理解人物,齐读是加深巩固认识等。朗读时教师强调重音、停顿、语气、语调,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学、读中品的方法,在反复的朗读中读透文意,学生对妻、妾、客的心理以及对邹忌这个人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文言文的味道、语文课的味道也就体现出来了。这也是我本节课最大的感受。

因为平时与学生关系融洽,课堂上能和他们平等的对话交流,这是我们青年教师的优势。这节课上学生读客人的那段我总觉得没读出他奉承的味道来,于是我现场来了一段配音,话音刚落没想到学生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回赠我,这让我非常感动。也许我读得并非尽善尽美,但作为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课堂上确实需要有这样的胆量与勇气。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不就是在关键时候体现的吗?现在的课堂生生互动并不缺少,但真正师生之间的互动却不多见,因为这意味着教师要放下架子,挑战自己。尽管不容易,但我会把这个作为今后教学上努力的方向,因为学生们热烈的掌声给了最大的动力。

都说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一点不假。上完课我才发现自己还有那么多不足之处。最大的遗憾是仅关注了妻、妾、客三人的心理而没有好好品味邹忌问话时的语气和态度,其实这个应该是分析妻、妾、客时顺带追问便可实现的环节,说明教学的机智还不够从容成熟。另外自己的语言还不够精练,今后还要在教师语言的精练、生动、优美上下功夫。

一堂课是结束了,但它带来的思考远没有停止。连于漪老师都说做了一辈子的教师,一辈子在学做教师,何况刚刚在路上做教师的我呢?唯有勤修才能一路走得更加踏实坚定!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3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注重学生学法和能力的培养:

1、圈点、勾画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让学生质疑,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解疑,以此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合作精神。

3、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落实特殊文言现象,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利于运用,以加强文言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4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代历史名著《战国策》中的名篇,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便于课堂上反复诵读,宜于在为人处事、交际修养等方面启迪学生心智,适合初中文言文教学。

回想本节课的课堂教学,发现了自己很多的缺点和不足,而这些不足将成为我教学的动力,从而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现将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首先,新课标指出7~9年级关于文言文阅读 ……此处隐藏7896个字……、注意和被人谈话的方式等等,但感觉不是很自然感觉像为了“收获”而“收获”,如果放在朗读品位人物形象时引出这个话题也许效果会好一些。

上完本节课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知识容量“大”,课堂“活”了,学生“动”了,学生不经意间也收获“多”了。本教学设计主要从学生的“学”出发,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只是为学生的“学”提供一个平台。《邹忌讽齐王纳谏》从导课、解题到教师诵读,学生朗读等环节,都是让学生逐步理解文章内容,叫学生译课文,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师生共同归纳文言知识,帮学生找规律,以利于知识的迁移,这是学生主体性的初步展观。“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用分组设目标探究形式,列课文结构,条理清晰;分角色朗读,声情并茂;探究讽谏艺术性,分析透彻;小结收获,更是启发颇深。这是学生主体性的进一步展观。总之,整个教学过程,力争使师生、生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教师既是导演,又是学习的参与者,使教法和学法相互沟通,力图体现新标精神。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13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代历史名著《战国策》中的名篇,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便于课堂上反复诵读,宜于在为人处事、交际修养等方面启迪学生心智,适合初中文言文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文言文阅读的培养,因为“读”是文言文审美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方法,能够有利于学生正确的理解文意,所以我将“读”这一实践贯穿于整个的教学过程之中。学生通过逐字逐句的仔细阅读,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声情并茂的琅琅诵读,不仅“品”出了语“味”,而且获得了审美的愉悦和能力的迁移。把握了课文中传达出的信息,进一步体会到文中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

学生在这堂课中的分析能力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展开的。有了老师的范例和学生的自主探究,总结邹忌的人物形象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了。

虽然自我感觉较好,但仔细回忆,不足之处尚且存在:

1、在分析邹忌的进谏方法时,问题设置的层次性不强,梯度不够明显,没有做到由浅入深,如果老师减少铺设只做适当引导,让学生进行分析总结,效果会更好些。

2、教师没有把握好课堂时间,前面对邹忌的分析很细致,但对齐王的形象的讲解还有待于雕琢,讲解时过于简单,没有结合文本进行深挖掘。

3、在提问时,教师给学生的思考时间较少,学生还没有思考完毕,教师就急于揭示答案,这样不利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依赖性而不去独立思考问题。

总之,一堂好课是师生共同创造的,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随机应变,发挥教学机智,及时分析学情,进行教学反馈,才能在教学对话中激发出生命智慧和创造潜能的火花。我相信,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我会有更多的收获,更大的进步。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14

今天教研员来听课,本来打算上《背影》。

拟从“为什么偏偏写背影”这个角度挖下去,通过字词句的品读分析,如:为什么是“不相见已经两年”而不是“分别已经两年”?又如:为什么文章结尾是“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怎么理解这里的“不能见”?从而理解“背影”在朱自清父子“特殊”关系的发展中所具有的别样意义和象征含义。这个设计把《背影》作为长期不和睦的父子关系中独特的一瞬来品读,角度比较独到,如果流畅的话应该会比较精彩。

然而同备课组的老师都正好上到《邹忌讽齐王纳谏》,打算请教研员听这课。于是吾从众,第二节课教研员听我的课,第一节课就赶紧重新构思教案,上得还算比较成功。课后教研员的评课,对设计的角度还是比较首肯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节课从中国传统的“三”文化讲起,中国人喜欢“三”,谚语成语里有“三思而后行”“过一过二不过三”“三令五申”等,古典小说中有桃园三结义、三进荣国府、三打白骨精,三碗不过岗等,可见“三”是一个特殊的节点,特殊的数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有其特殊的意义的,学生应该对“三”有特别的敏感。而“三”的文化根源,则来自中国古代“天地人”的文化基因。

于是,在让学生自己解决字词后,就让同学在文章中寻找暗含“三”的因素。于是梳理出邹忌的三问美、亲友的三答美、邹忌的三反思、三归因、齐王的三蔽、改革的三行赏、成果的三阶段等等。梳理出文中隐含的“三”因素之后,请同学梳理出其中的逻辑关系,明确齐王的三蔽其实是关键,在这个过程中邹忌劝谏的思路也就理清楚了,同学的逻辑推理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最后分析各处“三”的好处,点拨学生要注意思考、表达、写作的角度意识、层次意识、结构意识。

得意之处一是有新意,而是上出了些文化的感觉。

另:学校的主题教育课评比得了一等奖,同得一等奖的另外两位老师在德育方面都是我一直仰望的,在诚惶诚恐之余,在此自鸣得意一下。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15

提到《邹忌讽齐王纳谏》,许多教者和一般读者往往会把目光锁定在其中的谈话艺术上,津津乐道。如果把这篇文章比作一湾迷人的沿岸风景,一段奇妙的曲径回廊,一串晶莹的珍珠项链,那么,其中的谈话艺术的描写不过是沿途的一株奇葩、回廊上的一扇花窗、项链上的一粒珍珠而已。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穿过语言材料构筑的屏障,走进文本,去探寻文章更引人入胜的地方。

以往文言文教学中的思维定势,每堂课基本按字音——词义——句意——段落分层——文章思想内容——写作方法的套路带着学生一路小跑,下课时间到了,好,任务完成。至于学生在被老师固定的思路牵了40分钟后,所得几何,那就不得而知了。在上《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课时,我主动转变思路,边被动为主动。把更的话语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学,自己说。

一、我引用有关齐威王的“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然后让他们边划出生字词边找出文章中出现的成语。让他们讲述发现的成语,并以故事贯穿全文,打破以往教学中简单的层次划分,结构分析。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文章更流畅,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动性。

二、在学生把课文梗概弄清楚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课后练习二用“比较辨析”的办法编写练习题。一部分学生负责练习题的编写,一部分学生负责解答。然后让学生进行练习分类,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近义词等。通过这一环节改变了以往教学中的直接翻译法,或老师讲学生写的弊端,并很好的解决了文言实词与虚词的总结与汇总。

三、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的分析。在疏通好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人物描写的方法并按要求把这些动作、心理、语言等描写的字词句都找出来。通过这些描写让学生来说出这些描写的作用是什么,从而得出邹忌、齐王人物的性格特征。

通过这堂课让我更深刻的理解要上好一篇文言课,对教师的基本功要求比较严格,如果没有吃透文章,理解其中的深意,就难以讲解透各知识点,更无法驾驭教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因此要提升个人素质,提高驾驭文本的能力。

总之,我们固然要形成我们的教学特色,却也不能拘泥于此,一成不变。不妨多做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而不是死拉硬拽下学习古文,是一种风行水上,水到渠成的境界。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