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教学设计7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为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为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12个生字,了解“为、迄、之、恃、犹、去、顾、限”在句子中的意思。
能力目标
能借助注释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正确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的第1、3自然段。
思品目标
懂得办好事情或搞好学习起决定作用的条件是自己坚定的志向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有志者事竟成”。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1、3自然段。
教学难点:
理解词句和课文说明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把学问学好?(根据学生发言导)
2.有这样一个人认为学习做事能不能成功,与自己是否聪明无关,那么他认为与什么有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8课,齐读课题 8 为学
3.“为”是什么意思呢?“学”又指什么呢?(做学问,求学)此文的原题目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是作者彭端淑写给子侄们看的,是针对学习上容易产生的畏难情绪而说的,目的在于教育他们立定志向刻苦学习,学有所成。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也是教育我们要克服学习上的畏难情绪。
二、练习正确地朗读课文。
(一)检查预习
1.指名分段读课文。注意订正字音 。
⑴注意把生字的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吾资/之庸,不逮人/也。(读四声) 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有惭色。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⑵读准句子中的停顿。
天下事/有难易乎? 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 贫者/语于/富者曰(读四声)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2.俩人一组互相读课文,注意订正字音。
3.自己练习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正确。
4.指名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正确。
5.课文我们基本会读了,字形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地方吗?
逮和怠要从字义上区分。可以扩展几个字。
提起笔来把字组成词语写一遍。
三、作业。
读课文练习把课文读流利。
第二课时
一、看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重点词语及句子的意思。
给时间自学
二、交流自己学习所得。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自然段每句话的意思。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天下的事情有难和容易之分吗?用心做这件事,那么难事也就变成容易的事情了;不用心做这件事,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成难事了。人们做学问,求学有难易之分吗?认真地学,刻苦钻研,那么就是再难的也会变成容易的;不学,或是马虎地学,即便是再容易地也会变得困难起来。
2.作者在开头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师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生接则难者亦易矣 师说不为 生接着读则易者亦难矣。下句话同上。
3.体会文言文句子的精美。这段话中一共有四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呢?(近似于对偶,读起来琅琅上口)
4.练习背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谁来说说这段的意思。在学生说的过程中纠错。
2.说说下面句子中“之”的意思。
吾资之庸,不逮人也。没有实际意义
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代词指知识或者学问。
圣人之(的)道,卒于鲁也传之代词。
把这些句子的意思再说一说。
3.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观点表述出来的呢?(对比和举事例)
4.谁来把作者的意思读出来。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谁来说说这段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解释带点词语的意思。
吾欲之南海,何如?(到,去)
你还学过类似意思的句子吗?(送孟浩然之广陵)
谁来总结一下,你学过“之”的多少意思?(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归纳)
子何恃而往?(凭着,依靠)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还)
3.贫者和富者有哪些不同呢?
(1)分角色读贫者和富者的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2)集体交流
条件不同;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决心不同:富者过分依赖物质条件,“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贫者“吾一瓶一钵足矣。”
态度也不一样:抓住两个“子何恃而往?”谈理解。第一个是普通的疑问句,第二个是反问句。
结果也不一样。
(3)有语气地朗读这段话,把自己体会到的读出来。
三、贫者为什么能够到达南海,而富者不可以呢?咱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第三课时
一、指导背诵第三自然段。
蜀之鄙有二僧,他们都有什么不一样呢?条件不同,怎么不同?(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决心不同: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贫者“吾一瓶一钵足矣。”结果不同;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在师问生答中就练习了背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的)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这句话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是这样的?
去:距,距离。 之:用在主谓之间,没有实在意义。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顾:副词。反而,却。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贫者能至的原因是在于能够立志,富者不能到的原因是不能立志。
把这种反问的语气读出来。
3.最后作者作出了什么总结?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 ……此处隐藏7412个字……志者事竟成。
以立志为学收束全文,深化文章论点。
四、背诵课文
五、作业:
完成翻译、字词解释
完成点击练习
第三课时
课题:___________(第三课时)
备课日期:xxxxx授课时间:第x周x星期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流畅的背诵全文,能够准确的默写课文第一自然段。
2.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基本用法。
3.理解蜀鄙二僧故事的内涵和作用,并理清文章结构,明确主旨。
4.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树立远大志向并勇于实践。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能够根据文下注释和参考资料,准确,流畅的翻译全文。
教学难点:
把握二僧故事的内涵;体会理解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点名提问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和用法,导入新课。
二,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1.分析课文,理解蜀鄙二僧故事的内涵和作用,明确本文主旨。
2.学习本文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三,分析文章:
1,细解第一自然段
学生默写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是运用什么修辞提出论点的?课文讲的是为学的事,可是从“天下事”起笔,为什么?
明确:在文章的开头,用设问的方式提出论点。
开头先写“天下事”,因为“人之为学”是“天下事”的一种,这样就由泛论天下事过渡到求学难易的问题上,用两个设问,引入思考,把天下事和为学相提并论,更突出为学的主题。论证从正反两方面作答,对比鲜明,揭示了“易”“难”相互转化的辨证关系,使道理阐发的更为深刻。
2,点名复述蜀鄙二僧的故事,指导学生讨论交流故事的含义和作用?
明确:二僧居蜀边境,交通闭塞,路途遥远,到南海,有很大困难,贫富二僧面对同样的难题,所恃态度、方法截然不同,结果自然不一样。贫僧告诉富僧想去南海,富者表现出极大的怀疑,贫和尚却说“吾一瓶一钵足矣”,“足”字表现出贫和尚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敢于实践的精神。富和尚却在困难面前强调客观条件,没有坚定的志向,更没有大胆实践的勇气。
贫僧仅一瓶一钵就实现了去南海的愿望。从对比中我们悟出:有条件的反为条件误,而没有条件的,靠恒心、毅力最终也能获得成功,面对困难,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力的证明了论点。
3,背诵第三段,把握主旨。从最后的反问和小结中你获得了什么感受?
明确:反问句点明了故事的内涵——人贵在立志。“是故”以下的小结激励我们“立志去为”,面对困难要知难而进、勇于实践。
4,课文分析完了,下面同学们来思考一下,天下事有没有难易之分?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明确:天下事当然有难易之分,作者所说的没有难易,是从有志者事竟成的角度说论证的,意在鼓励人们立志求学,不畏困难,知难而进,坚持努力一定会获得成功。
学生感受,不必统一要求,只要跟课文有联系,言之成理即可。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和译文
有感情朗读课文
背诵字词解释
《为学》教学设计7一教材说明
《为学》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本文有删节。原来曾入选过初中语文教材。文章用意在于教育晚辈们树立远大志向,勤奋学习,持之以恒,方能有所建树。本文阐述的“事在人为|”的道理,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文虽篇幅短小,但说理深刻,语言精练,是古汉语学习的典范。这是一篇议论文,作者先提出论点,后用典型事例加以证明,全文结构严谨,论证严密。
二学情分析
城区学生见多识广,语文基本功扎实,语文能力也较强,宜以自主自学为主,加以适当辅导即可。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流利地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用法,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文言的能力;理解摆事实的作用,初步认知论证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自读与讨论相结合;教师点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理解“事在人为”的道理,并努力践行它。
四教学重点
1)学习重点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读解文言能力。
2)理清论证思路,初识举例论证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主旨“事在人为”的道理,明确“人之立志”的重要性。
六教学方法自读和探究结合法引导教学法
七教学用具多媒体或白板
八教学课时一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从俗语“一个和尚挑水喝,二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导入本课文“两个和尚朝南海”的故事。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彭端淑,(约1699-年----约1779年)字乐斋,四川丹棱人,清代四川著名文学家,四川三才子之一。曾任吏部郎中,乾隆20年(1755年)出任广东肇罗道道员,1761年辞官归蜀,隐于成都白鹤堂,入锦江书院,走上了课士育贤之路。著有《白鹤堂文集》、《雪夜诗谈》等。曾提携过清代名臣纪晓岚。
《为学》写于1744年,从原标题《为学一首示子侄》可以看出,是为勉励他的那些不求上进的子侄辈们努力学习而写的。
(三)诵读课文
注意朗读节奏,语气语调;先个读,再齐读。
(四)译读课文
1)难解词语:A蜀之鄙____有二僧。B其___一贫其一富。
C贫者语____于富者曰D子何恃___而往
E西蜀之去____南海F顾___不如蜀鄙之僧哉
2)虚词“之”的解法归类:
①作代词,代前文所说之事可译成“它”②作助词,相当于“的”③作动词,相当于“去,到,前往”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把序号填入括号中。
A为之,则难者亦易也()B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C蜀之鄙有二僧()D吾欲之南海()
E顾不如蜀鄙之僧哉()F学之,则难者亦易也()
G西蜀之去南海()H人之立志()
3)翻译课文:一句一段的进行,有学生口译,学生评价指正。
(五)赏析课文
1)文言句式赏析
A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也;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用设问的句式,提出天下事和做学问的难易关系是可以转化的,关键在于人的主观努力。从天下事说起,再到做学问,遵循了一般到特殊的逻辑规律。深刻阐明了“事在人为”的道理。
B“子何恃而往”文中出现两处,都是富和尚说的,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是疑问句式,是质疑穷和尚的能力和成功的可能性,充满了怀疑。第二句是祈使句式,是在陈述自己条件优越尚且不成之后说的,充满了不屑和轻视。
文档为doc格式